| 设置为首页 | 收藏本站 |
|
|
瑞典专家Brunnstrom将脑中风偏瘫恢复过程分为六个阶段,这六个阶段是:
1、弛缓期:发病后数日至2周,患肢肌肉呈驰缓状态,肌张力与腱反射均降低,无随意运动。
2、联合反应期:发病2周后,肢体近端可有少数随意运动,可出现轻度痉挛,肌张力高或腱反射亢进或出现联合反应,即患肢尚无随意运动,由腱肢的运动引起患肢肌肉收缩的行为,称为联合反应。
3、共同运动:由部分随意运动引起的只能按一定模式进行的运动,称共同运动。偏瘫上肢呈屈肌痉挛模式和下肢伸肌痉挛模式,痉挛达高峰,此时病人呈现“挎篮样”动作,下肢僵硬如柱,步行时呈特有的“画圈”步态。
4、出现脱离运动活动,近端大关节有较独立的屈伸活动,痉挛开始减轻。
5、分离运动:痉挛明显减轻,诸关节的独立运动更加充分。
6、近于正常的协调与技巧运动。
脑中风后遗症偏瘫患者患肢主要停留在第三阶段,呈现上肢呈屈肌运动模式,下肢呈伸肌运动模式、肌痉挛达高峰。过高肌痉挛是偏瘫患者不能向恢复过程前进的主要矛盾,如何使肌痉挛缓解是解决后遗症的关键。肌痉挛是如何产生的?它主要是高级神经中枢受损伤失去控制低级中枢的结果,肌痉挛就是低级中枢原始反射活动。所以病症在肢体,病根在脑,健全高级神经中枢正常功能,恢复对低级中枢的抑制,肌痉挛也就得以缓解。如何使损伤的脑功能恢复,对病程较长的后遗症患者,主要是动员脑的代偿机制。长期以来,中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,主要靠训练或锻炼,其效果是低的,则认为脑中风后遗症期患者失去的功能不再有明显好转,事实上是在这个时期医学对这些残疾无能为力。但是医学是不断进展的,过去很多不能解决的医学难题,逐渐得以解决。